每当谈起“客家人”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客家围屋,客家围屋(村)简称“客家围”,始建于唐宋,兴盛于明清,是汉族客家民居三大流派之一(客家围屋、客家排屋、客家土楼)。
在合浦“客家人”的聚居地,曲樟乡曲木客家土围城是杰出的代表作,成为了当地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。
下午4点18分,我们一行冒着小雨来到了曲樟乡曲木客家土围城,走进土围城,一种戒备森严的感觉随之而来。据史料记载,客家人陈氏十五代祖陈瑞甫从福建省迁至合浦县公馆六湖垌(今属曲樟乡),为防御贼寇和本地异姓势力以及野兽的侵扰,于是参照福建客家祖地建围楼而居的传统,于清光绪八年(1883年)八月率领陈氏族人修建起了“老城”,后因人口发展,“老城”已不能够适应居住,又于清光绪廿一年(1896年)建成新城。
据了解,该城墙采用古老的夯土成墙技术,将黄泥、石灰、河沙、糯米和红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,后用夹板夯筑,城墙最高处10.5米,最矮处7.1米,厚0.86米,这样的城墙刀枪不入,常规炮火难摧。墙体遍布射击孔,四致分置碉楼,内部以宗祠为核心,布置有平房、粮库、晒场、影壁、水井、厕所等。
“新城”的祖堂前厅大门现存匾额一块,上书“待诏第”三字,后厅为祠堂,香炉上方的墙壁上挂有“春酒介眉”的匾额,取《诗经》中“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”之意。为钦差大臣、清朝总理各国大臣陈兰彬于光绪十三年(1887年)正月赠陈瑞甫夫妇八十一虚岁生日祝寿之礼。
土围城是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能力的完美发挥,高高的土墙,密密的人家,世代的客家人就在这围城里长大。土围城是客家文化和建筑的一个奇观,是客家人筚路蓝缕、不屈不挠开创基业的历史见证,也是客家文化、客家精神的象征。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,以祠堂为中心,以血缘为纽带,以土墙为屏障,繁衍生息,代代相传,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。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