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抗日名将陈铭枢故居离开后,接着我们循着指示牌来到了璋嘉村土围城,围城建于清咸丰元年辛亥(1851年),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。土围城墙厚实凝重,是用黄泥、石灰、河沙、糯米和红糖按一定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而成,高6米,厚0.7至0.8米。城墙上不开窗,只按不同方位开有枪 眼。抚摸着城墙上残留的弹 孔,仿佛能够想象得到围城主人抗击土匪的壮烈场景。璋嘉土围城不仅是客家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,更是客家人勇于抗 争的精神的重要体现。
沿着又高又厚的城墙往前走就见到了大门门楼,高耸的门楼分上下两层,上下均留有枪 眼。门楼旁有一个半月形池塘,池塘上方即为陈氏宗祠。走进门楼左转便来到了陈氏宗祠前庭广场。
来到陈氏宗祠跟前,我们就被门头上书“陈氏宗祠”的烫金大字木匾给吸引住了,木匾上方绘有精美的壁画,门口的楹联在告诉人们该家族来自哪里?
祠堂墙体为青砖结构,朝向坐东向西,占地500多平方米,共四进。前三进建有屏风,进与进之间有天井相连。
陈氏宗祠是北海境内规模较大、保存最完整、文物最多、内涵最丰富的一座祠堂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,建筑风格独特,具有浓郁的客家建筑特色,蕴含较高艺术欣赏和文物价值。宗祠整体布局适度,雄壮古雅,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建筑,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。
从祠堂里悬挂的十多块被风雨侵蚀的斑驳牌匾不难看出,这座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老祠堂,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。
展开